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扬州KTV招聘网 > 扬州热点资讯 > 扬州励志/美文 >  应该说,周厉王是有些本事的在周室连续几代衰弱后,他还能取得东

应该说,周厉王是有些本事的在周室连续几代衰弱后,他还能取得东

2022-12-08 10:49:19 发布 浏览 593 次

应该说,周厉王是有些本事的。在周室连续几代衰弱后,他还能取得东征的伟大胜利,不战而迫使楚国重新归顺,这并不容易。但周厉王只尚武功而不重文治,是一个唯武力论者,这种人往往没能有好下场。

作为一个天子,一个国家的统治者,周厉王非但没有做到爱民护民,反倒处处与民争利。他垄断山林川泽的开发权,禁止人民渔猎采樵。这个独断专行政策的背后,隐隐可见周王室财政紧张的困局。自从犬戎为乱以来,周王的领地屡遭戎、狄的劫掠,严重影响到王室的经济收入,再加上许多诸侯不朝、不纳贡,以及战争的巨额支出,可以想象周厉王时的财政已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。然而出台垄断自然资源开采权的政策,无异于饮鸩止渴,激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。于是乎“下民胥怨”、“国人谤王”,民怨四起,大家纷纷暗地里骂周厉王。

这些怨声传到周厉王耳中,这位暴君压根就看不起小民,小民算什么呢。但还是有一些大臣良知未泯,召公就是其中之一,此召公乃是召穆公姬虎,是西周名臣召公奭的后代。他硬着头皮对周厉王说:“民不堪命矣。”

周厉王听了非但不改,反而十分愤怒,心想这帮小民四处散布怨言,寡人非得治治不可。怎么治呢?厉王听说卫国有个巫师很厉害,能通神灵,若有人说坏话必定知晓,便把他请来监视老百姓。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,路上遇到时,虽然不吭声,可还是用眼神交流内心的不满。周厉王十分得意地对召公炫耀说:“吾能弭谤耳,乃不敢言。”

这种“弭谤”不过是以高压手段钳制言论罢了,召公回答说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倘若河川堵塞了,最后必将决堤,到时杀伤力就大了。防民也是如此,最后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罢了。所以说,会治河的人,会开渠导水;会治理国家的人,一定会让百姓有说话的机会。”召公所说的,是很高明的理论,得让民众有言论的自由,后世子产不毁乡校,就是继承了召公这种思想。

周厉王的觉悟可没那么高,他对召公说的这一套嗤之以鼻,不理不睬。但是他不明白,人民是有力量的,民众的怒火在不断地聚积,却无处发泄,最后就像一个只加热不喷气的高压锅一样炸开了。数年之后,国人暴动了!

三十八 昙花一现的宣王中兴

周代所说的“国人”,并不是全国人民,而是都城里的人,“国人暴动”就是国都老百姓的暴动。有没有人组织这次暴动呢?依我的看法是没有的,可能是由某个事件诱发,最后导致国都全民暴动。

暴动的发生一点也不奇怪,政府不给活路,你周王把山林川泽都圈了,叫小民如何活。不仅如此,还弄来个巫师,整天派人监督,大家都不敢吭一声,吭一声准倒霉。愤怒的火山终于喷发了,起初只是少数人的小暴动,很快就演变成全民参加的大暴动。大家抄起家伙,自发联合起来,向王宫进军。

起初周厉王还气定神闲,不就是一群暴民嘛,我派军队一弹压,杀他一批人,看看谁敢造反。西周的兵制,军队多是临时征集,要打仗的时候百姓就成了兵,没仗打了,卸下军装就是民。你想想。百姓都暴动了,你往哪儿去征集军队啊?有一些识相的大臣,收拾细软跑了,当王宫的人跑了一大半时,周厉王这下子慌了。看这情形,寡人要是不跑,怕是要被分尸了,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,得,寡人还是逃命要紧。

就这样,周厉王狼狈出逃,逃到了一个名彘(zhì)的地方(位于今山西霍县)。此时民众多年的怨气一股脑儿爆发了,大家奔进王宫里,洗劫一空,仍不解恨,因为罪魁祸首居然给跑了。不能这么便宜周厉王,他跑了,就让他儿子来顶罪。周厉王出逃时太匆忙,把太子姬靖留在了城里,姬靖被暴民们吓坏了,王宫肯定是不能待了,要往哪去呢?召公忠心耿耿,只能去投靠他了。

太子姬靖逃到召公家中,但很快就被查出来。暴动的国人又抄着家伙,把召公家给围住,要求交出太子。召穆公姬虎是个忠臣,有自己的原则,他暗下决心,豁出命也要保护太子。但他自己豁出老命也没用,暴民们不是要他的命,而是要太子的命,怎么办呢?最后他想出了一个绝望的办法:用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。召公把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,小民们反正也不认得太子长什么模样,看上去年岁差不多,便一拥而上,你一拳我一腿,竟然把召公的儿子给活活打死了。

“国人暴动”后,整个首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,毫无秩序可言。过了些日子,老百姓们也感到不能这样下去了,没有国王,也得要有人出来主持政局才行。那么由谁来主持政局呢?史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。

第一种说法,由召公、周公(周公旦的后代)二人联合执政,号曰“共和”,故而这一年又称为“共和元年”。所谓“共和”,指的是“公卿相与和而修政事”,因为这个时候国家处于没有君主的特殊时期。以这种说法,“共和”是一种执政方式,即公卿共同联合执政。后来我们把英文republic称为“共和”,即是此渊源。当然,周代的“共和”仅仅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,并不具有普遍意义。

第二种说法,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事。“共”指的是共国,“共伯”就是共国的君主,“和”是他的名字。按照这种说法,“共和”的意思就有别于第一种说法,指的是共伯和这个人。宋代学者王应麟是这样解释的:“古史,共伯和者,厉王时之贤诸侯也,诸侯皆往宗焉,因以名其年,谓之共和。”这种说法值得怀疑,因为我们考察周之历史,周公、召公家族影响力是比较大的,共伯有那么高的威望代行天子事吗?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