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见南子,子路不说。夫子矢之,曰:“予所否者,天厌之!天厌之!”
南子:卫灵公夫人,操行失矩,行为有失检点,为时人所非。
孔子不得已去见南子,子路愤然不悦。夫子正告他说:“我所否定的,也是天意都厌弃的,也是天地不能容忍的。(对于南子,你们没有必要这样固执偏见)”
朱子曰:“圣人道大德全,无可不可。其见恶人,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,则彼之不善,我何与焉?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?故重言以誓之,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。”
圣德昭日月
“众口铄金,积毁销骨,积羽沉舟。”人言可畏如此。
大道载物,无所不容。大德许人,犹存其善。凡事只求问心无愧,天地自有公心。不必过分苛求别人,也不要人云亦云。凡事要有自己的立场,不要因为别人对某人某事的毁誉而毁誉,要有自己的主见,不要做谣言的帮凶,更不要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,主观臆度别人,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。
应该全面地评价一个人,不要执着于一斑之见,对于任何人的评价,都应存有善心,不能以自己的苛刻标准一概否定别人,不能听信传讹而固执偏见。更不要沦为谬误与私见的同谋。别抬举自己,也别为难别人,更不要蓄意贬损他人。要给别人向善的机会。
子曰:“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!民鲜久矣。”
夫子说:“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,应该算是最高了吧!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了。”
程子曰:“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谓庸。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自世教衰,民不兴于行,少有此德久矣。”
中庸之德
什么是中庸?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,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。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,其后的儒家学者又不断地完善,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手段。中庸的核心是要求人们把握适当的限度,以保持事物的平衡,达到“和而不流”(谦和但不盲从)、“中立不倚”(中立无所偏颇)的境界,从而使社会秩序稳定,处于高位者不骄横,处于下层者不背叛,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和矛盾的调和。近人多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,这就将中庸简单化了,偏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