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子说:“小人阴为不善,而阳欲揜之,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,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。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,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,则亦何益之有哉?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,而必谨其独也。”
冥冥中的注视
《礼记·中庸》说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。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意思是说,真正的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的,能离开就不是真正的道了。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见、听到的时候也要谨慎检点。即使在隐蔽之处、细微之事上,也要遵道而行,因为越是在隐微的地方,越能显出一个人的品性。君子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,警惕有什么不妥切的言行而自己没有意识到,畏惧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。没有不可以从隐蔽的地方看出一个人的,没有不可以从微小的事情上显露出一个人的,所以,君子在独处、无人注意的时候,也要处处小心谨慎,严格要求自己,不做违背道德的事。
历史上有很多生动的例证。东汉时,有“关西孔子”之称的杨震,以其“性公廉,不受私谒”著称,留下了“清廉诫四知”的典故。明代曹鼎在山东任泰和典吏时,曾押解一名绝色女贼,因来不及赶回县衙,共宿荒山野庙。入夜后,女贼频频以美色引诱曹鼎。曹鼎情急之下,用纸写下“曹鼎不可”贴在墙上,不为所动。
其实,不论是否有人注视,只要做了,就会有人知道,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,也无论做出的是善举还是恶行,尽皆无所遁形。所以,我们能不慎重自律吗?何况,如果所做的是有违良知的事,我们自己也感到心虚,又岂能自安?
慎事自重,藏器于身
魏相(公元前?—前59年),字弱翁,济阴定陶(今山东省定陶县)人,西汉著名大臣。他年少学《易》,举贤良,以对策高第,先后任茂陵县令、扬州刺史、河南太守、大司农、御史大夫等职,后官至丞相,封高平侯。魏相为人严毅,刚正不阿,与丙吉同心辅政,君臣互相信任,励精为治,人民安乐。史家称赞说:“高祖开基,萧、曹为冠;孝宣中兴,丙、魏有声。”(《汉书·魏相丙吉传赞》)
魏相治郡有方,深得民心。任茂陵令时,御史大夫桑弘羊的门客昌允御使,行不法之事。魏相辨明真伪,不畏权贵,将其收捕治罪,公开宣判后斩首示众。从此,茂陵大治。
魏相任扬州刺史时,对郡县官吏的考核非常严格,很多官吏被贬谪或黜退。他与丙吉关系密切。丙吉当时为光禄大夫,曾写信给魏相说:“朝廷很了解您的政绩和才能,正在考虑对您予以重用,希望您稍加注意,谨慎行事,藏器于身,不要引起非议,以等待时机。”魏相认为丙吉说得很对,改变了过去那种过于严格的做法。于是,两年后他被任命为谏议大夫,再次任河南太守。
魏相任丞相期间,整顿吏治,抑治豪强,选贤任能,平反冤狱,并要求各地官吏节省费用,减轻赋税,奖励百姓垦荒种田,积粮解困。从此,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。
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”富润屋,德润身,心广体胖。故君子必诚其意。
曾子(公元前505—前435年),名参,字子舆,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嘉祥县)人。中国古代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正宗传人。曾子师从孔子十余年,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。他勤奋好学,颇得孔子真传,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,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,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。后世尊曾子为宗圣,与复圣颜子、述圣子思、亚圣孟子并称“孔门四圣”。
曾子说:“众人的眼睛在注视着,众人的手在指点着,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?”财富可以用来装饰房屋,品德则可以修养身心,心胸宽广使人身体舒泰安康。所以,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使自己心怀诚笃。